——广州市财经商贸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群产教融合案例
摘要:面对产教融合长期以来“合而未融”的局面,电子商务专业群通过机制共创、体系共建、业务共融等途径,与持续合作12年的优质企业联手,打造以中职特色产业学院为载体的校企命运共同体,实现校企共生共长。
关键词:产业学院命运共同体产教融合共生共长
产业学院在推动产教有效融合的进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探索中职特色产业学院建设,打造中职产教融合新范式成为职业教育新发展阶段的创新课题。
一、实施背景
国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电商新业态经济迅速崛起,人才需求不断升级。产教融合对于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但受共赢机制缺失等突出问题制约,中职电子商务专业群在产教融合探索过程中企业主体参与职教内驱力不足、专业发展和产业需求契合度不高、双方合作深度不足,校企普遍处于“合而未融”状态。电子商务专业群积极服务湾区经济战略,对接数字经济下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升级需求,充分研判区域电子商务行业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激发产教互动活力,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全面推动人才质量提升。
二、主要做法
(一)构建“校企同体·互融共生·共同愿景”理念一体共融模式
电子商务专业群以“打造卓越品牌”为共同愿景,“资源重组·成本共担·优势互补·置换共享”为发展思路,与持续12年合作的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广州市汇美时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数字产业学院。制定《数字产业学院管理章程》,以理事会形式创新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代表共管机制。数字产业学院内建立直播基地、新媒体创作中心和数字化综合服务中心,实现校企同体,业务互融,并将企业文化融入电子商务专业群育人理念。
校企双方以数字产业学院为桥梁,打造校内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企业校园示范区,组建校企融合实体,并通过双方“追求卓越”的共同发展愿景,构建价值共识、理念一体共同体。在双方实体和理念认同互融共生过程中,学校及时对接产业发展动态,获得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技术保障,提升办学综合实力,逐步打造区域卓越教育品牌;企业则优先获得与企业需求契合度高的低成本高素质人才,以此作为发展源动力,逐步树立业内卓越服务品牌。
图1组建价值共识的校企共同体——数字产业学院
(二)组建“双元育人·多维投入·同向需求”育人保障互融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群依托产业学院建立“技能学徒班、企业订单班”精准育人,校企多元投入、双向匹配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企业生产节奏,更加高效地响应产业发展需求变化,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结构、规格和质量的要求,实现校企高契合度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学校以全国专业教学标准、国赛规程为引领,将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发展规划融入其中,实现“三标”一体共同制订“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柔性教学计划;以工作过程为纲,企业岗位能力为本,打造基于新技术、新工艺的职业能力与岗位素养融通的教学内容开发流程,共同开发《全国中职直播电商服务专业教学标准》等3项国家级专业教学标准、《网店客户服务》等5门省级在线精品课程,出版《商品图片处理》等19本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以提升学生能力为目的,匹配产业升级发展需要,共同构建学生实习实训与企业业务开展融通的运作实体,打造具有区域示范性的生产性校内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合作开发汇美集团员工培训在线课程,供集团13所合作院校订单班、多家经销商员工在线培训学习3696人次。
以学校“师资、教法、教学资源升级”+企业“人才、科技、智力支撑”的双元同向需求为驱动力,全面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协同育人和创新。
图2校企同向需求、责任共担
(三)创新“课业一体·利益共赢·循环长效”共赢发展交融模式
电子商务专业群依托产业学院创新“课程”+“项目”协同模式,以新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价值共识为前提,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节奏调整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计划,实现产教同频。将“双十一”、网络推广等项目融入《网店客户服务》《网络推广》等专业课程,打造实战式课程,推动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转变。
产业学院以融入专业课程的项目为载体,提升项目可行性和利益价值。基于利益共赢,提升了产教融合过程的紧密度和契合度,最大限度发挥校企资源共享优势,在电商人才培养过程中促进产业链和教育链融合。合作十一年间,研制学徒培养标准5套,同步革新学生培养路径和企业培训体系。秉承项目风险共担理念,数字产业学院常态化开展“双十一”等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共30余项,惠及群内2006名学生核心技能提升;为区域输出数字商务高技能人才1980人,2021-2022年赋能企业效益增长9910.47万元,实现利益共赢。
图3校企课业一体,实现共赢
三、成果成效
(一)育人成效态势良好,职教新标杆树立
校企协同,育人质量不断提升。学生获包括国家级技能竞赛一等奖奖项11项39个(含国家级5项11个),培养省级优秀学生1名。服务产业能力突出,电子商务专业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全国产教融合型专业建设单位,校企育人成果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数字产业学院充分彰显职业教育类型价值,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促进教育和产业体系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集聚融合、相互激发。形成中职特色产业学院发展范式,辐射群内市场营销等专业开展产教融合实战项目,推广应用至河源职校、茂名第一职校等院校,助力粤东西部协同发展。
(二)企业品牌横向延展,发展新格局显现
协同发展,企业品牌价值攀升。汇美集团获评首批广东省产教融合型企业。数字产业学院2年内产值9910.47万元,完成技术推广、专利研发23项,以教促产实现疫情下企业主营业务逆势增长。汇美集团先后获“2021年度广东连锁TOP100”“2022广东商业创新发展优秀案例”“2022年度零售业典型营销创新案例”等荣誉,成为业界领军品牌。
四、经验总结
(一)达成理念共识
完善产教融合机制,达成理念共识是校企命运共同体合作机制的前提。除了物质的共同投入外,校企双方自身发展战略中寻找相通的发展理念、相似的文化基因和相互认同的品质追求。数字产业学院自创建以来,始终以学校和企业在所在的发展领域“追求卓越”为共同愿景,基于共同发展愿景,形成实体化、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体。
(二)形成责任共担
创新双元育人模式,形成责任共担是校企命运共同体协同育人的基础。校企双方在数字产业学院中,共同承担起人才培养的责任,共同组织教育教学、建设师资队伍、组织员工培训、进行教学评价等育人关键环节,同时共同承担产教融合项目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运行风险和市场风险。基于责任共担机制,双方持续主动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实现校企双方育人全要素、全过程深度参与,协同育人。
(三)谋求利益共赢
提升协同项目价值,谋求利益共赢是校企命运共同体持续发展的动力。校企双方在数字产业学院中嵌入利益又超越利益,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对方的合理需要,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将学校育人任务和企业发展动能融合,在师生和企业员工中形成对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情感认同。